台湾的医疗保健制度实施5年以来,许多人发现,台湾的医疗品质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,都产生了严重扭曲。台湾很多医生呼吁,现今的保健制度需彻底检讨,正视台湾医界被扭曲的怪现象。
最令医界非议的就是“论量计酬”的支付标准,门诊看得越多,才能赚得越多。台湾每一位开业医师,每月平均有两三千人次的病人。医师看门诊的收入丰厚。曾任台湾某大学校长的张昭雄表示:“‘门诊’是目前保健最大的浪费!”在一般先进国家和地区每人年均看病5次,最多不过8次,但台湾却高达15次以上。
许多台湾人都在调侃,以前我们指责医师:看病人,只看“病”,而非“人”;但现在看的是非“人”、非“病”,而是病人背后密密麻麻的保健医疗费标准。
门诊量惊人的另一个科别是复健科。1998年台湾仅背痛求诊的数量,就高达540多万件,花费保健医疗费30亿元新台币。台湾一家医院的复健科主任张权维说,复健科的简单中度治疗,就占了所有保健金额的第二位。虽然台湾慢性病和老年人口的增加,造成复健需求量大增;但在许多情况下,复健治疗确实被滥用了。他说,一些中风的病人,其实只需要复健半年、一年,但有的复健诊所一做就是5年,从中赚取保健费。
台湾一家大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林凯南表示,保健制度实施后,由于挂号费和部分负担低廉,民众有一点不舒服就往医院跑,这是门诊病人增加的主因。部分基层诊所为了吸引病人上门,也会运用一些方式,来赚取诊察费;医师多看一个,就多赚一些。以一般人感冒平均一周会康复来算,基层院所从一个病人的一次感冒中,就可以赚取三次门诊诊察费、治疗费,难怪连外科医师都转行开业看起感冒了。
台湾已经有许多医院开办夜间门诊、黄昏门诊,照这样发展下去,午夜门诊、清晨门诊的开办,也指日可待。医师的门诊量增多,看病人的时间、精力就必然减少,医疗质量难免被牺牲,更无法一次根治患者的疾病。
保健制度还造成某些医疗院所的给药方式不合理。医疗院所为了赚取一次200多元的诊察费,多不愿开3天以上的药给病人。这种情况对于慢性病人最是困扰,虽然规定慢性病可以开一个月的药,但许多院所根本连这样的处方笺都没有准备,目的就是希望病人多来看门诊,以赚取多次诊察费。
台湾某医学院的外科主任张金坚指出,保健“检查”的浪费情形严重。一些医院为了牟利,常会做不必要的检查,有的医院连感冒病人,都要求一律抽血,甚至做一连串的检查。台北市一家著名的中型私人医院,也曾为了赚取诊察费,几乎让所有门诊病人都做1200元新台币的骨质密度测量,一个月就做了2000多例。还有重复检查,胃镜已经照过了,又做超声波。不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检查,滥用高科技仪器。病人已经在A医院做过超声波了,转院后,B医院常会要求重做一次。
由于检查的主要成本是机器,甚至会有医院找厂商合作,免费提供或租用检查仪器,医院和厂商再按比例分成。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复健诊所中,由仪器商提供仪器,与诊所医生拆账。如此一来,连设备所需的资金都不必花费了,做一个就赚一个。
保健制度的另一项浪费,是投机取巧。有些医师在申报复健部位、项目和时间上作假。一个病人因肩膀痛求诊,诊所申报时竟将腰痛、关节痛一并挂上;光是一项肩膀痛,就重复做热敷、电疗等多余治疗;明明只做了30分钟复健,申报时却写50分钟,骗取高额收费。
内科开某些胃药,需要病人3个月内的胃镜报告,一些医院为了怕麻烦,做一次胃镜就给病人拍4张片子,再篡改电脑上的日期,一年分4次申报,省事之余,也多骗取些收费。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离谱案例,泌尿科肾结石的体外振波碎石,打一次3万多元新台币,有家医院竟然一年内给同一病人打了50次振波,取得暴利。
台湾麻醉医学会秘书长王明钜医师说,在麻醉科也不时会出现一些明明可以做半身麻醉,但医师为求更高额的收费,就干脆将病人全身麻醉的现象。
不合理的保健收费制度,使医师也会因收费标准而选择手术,难度高、费时间、风险大却收费不高的手术,越来越没有医师愿意做。
门诊比开刀收费高,看门诊也比开刀节省成本,更少有医疗纠纷的风险。这样的制度,左右了医疗科别的发展,加速了医疗人力结构不均衡现象的恶化。影响了年轻医师选择科别的意愿。门诊量大、医疗投入低的小儿科、皮肤科、耳鼻喉科和复健科、眼科、家医科等,越来越受到医学系毕业生的青睐。台湾保健制度实施后,这些科别的诊所大大增加了。
台湾外科医师却十分缺乏,高达91.4%的医院,反映外科住院医师人力不足。医学系的外科毕业生也逐年减少,各教学医院,所需的第一年外科住院医师是384人,但实际只招收到196人。张金坚主任也指出,外科医师,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的情况下,纷纷求去,11.15%的外科医师流失,其中70%的人不再开刀,转行从事家庭医学科,改看一般的简单门诊。
保健制度的不合理,同样出现在妇产科。像人力不足的外科、妇产科医师,多涌向整形外科、人工生殖等的自费科别上。最严重的是,处理重症如肿瘤的医师缺乏,人们担心未来癌症病人连开刀都会有问题。
耳鼻喉科林凯南主任说,头颈部肿瘤手术需要的时间比一般手术长六、七倍,但收费只多一两倍,因此肿瘤科医师多不愿问津。即使有能力做肿瘤手术的一些私立医院,碍于费用不合成本,也不鼓励医师做这类手术。某些医院由于消化不掉数量庞大的癌症患者,在手术和化疗两种处置间,也倾向选择化疗。